我院校友参加学校北京校友会2015中山论坛暨新校友欢迎会
2015年11月28日上午,中山大学北京校友会2015中山论坛暨新校友欢迎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叁楼会议厅盛大开幕,我院部分校友参加了活动,其中2008级财务管理专业的林明华作为新到京的年轻校友代表之一,在会上进行了发言。
原文链接:
林明华校友在中山大学北京校友会2015中山论坛暨新校友欢迎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李善民校长和学校领导,尊敬的李昌鉴会长和北京校友会领导,各位母校的老师、校友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麻花星空mv08级财务管理专业的林明华,今年刚刚研究生毕业初来北京,目前在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很高兴在这大雪纷飞的寒冬之际,能见到这么多校友,或者甚至可以说是见到这么多的家人,让人倍感温暖。中大正犹如我们的一个大家庭,或许我们会分别来自美丽的康乐园、大学城校区、珠海校区或者北校区,但“中大人”的称号把我们牢牢地凝聚在一起,也把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如今,我们经过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最终又都相聚在北京,以后便又多了一个称号——中大北京人。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这是中大对我们的培养、教育之恩,让我永生难忘;征南闯北,建功立业,却一直心系母校,这是中大校友的母校情结,让我深深为之感动,也曾让我多次从中受益。这次很荣幸能够作为初来北京工作的校友代表在此发言,来之前我一直在想究竟可以说些什么,想来想去,最后觉得无论是我还在母校的学习成长阶段,还是离开母校去上海读研深造的阶段,抑或是最后来到北京参加工作的阶段,一直以来的各个阶段我都得到了许多校友的帮助,今天在这校友迎新大会上,我想正好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讲我眼中看到的、心中感受到的中大校友情谊。
中大人的校友情谊是回馈母校,感谢师恩!中大现在有一个影响力很大的奖学金叫做李学柔基金奖学金,我很荣幸曾经连获两届并曾作为第二届李学柔基金奖学金的获奖者代表在颁奖典礼上发言。李学柔基金奖学金其实就是中大人校友情谊的一种寄托,它是中大85级审计专业的校友们为了回馈母校,为了感谢李学柔老师,为了发扬中大人团结互助的精神而设立的奖学金,这种回馈模式有着其特殊性和创新性。许多毕业的师兄师姐经过个人的不懈奋斗,如今都已经功成名就,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此时此刻他们选择团结在一起,集合众人的力量,回馈母校,奖优助难,惠泽后辈。这就是中大人的校友情谊。
中大人的校友情谊是他乡团聚,温暖人心!在我本科毕业即将要去上海交大深造的时候,学院校友办的老师早早就给我们介绍了在上海的校友会联系人。于是到上海之后,我很快就找到了组织,在师兄师姐们的指导和带领下,也很快就融入了大上海魔都的生活,期间既有云间博学论坛的思想碰撞,也有运动玩乐的欢聚一堂。短短两年半的时间,正是因为有中大校友的存在,让我对上海多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如今,无论我下一站要到哪里去,只要我知道那里也有一群中大人,只要我知道如何能找到组织,我的心中便会少了几分彷徨、忐忑,多了几分坦然、淡定。这就是中大人的校友情谊。
中大人的校友情谊是团结互助、扶掖后进!在我去年坎坷的求职经历中,是中大校友给我提供了强大的助力。为我推荐公司面试机会的是中大的校友,考公务员时为我倾囊相授往年经验的是中大的校友,专门了解信息帮助我准备得更有针对性的是中大的校友,甚至与成功失之交臂后安慰、开导和鼓励我的还是中大的校友。我非常感谢这些校友前辈和同学,同时也很惭愧多次辜负了他们。其实这种校友的指导和帮助,是基于一种感情的归属和熟悉后的认可,对母校后辈多关心一些,多指导几句,为我们后辈的努力奋斗指指方向、传传帮带。这就是中大人的校友情谊。
正是得益于中大人的这种校友情谊,我才能最终缘定北京,同时也很庆幸当初自己坚定地选择了北京作为首选的奋斗之地。不知道其他刚来北京的同学,是否和我一样曾经为北京的雾霾、拥堵、缺水、高房价等问题所困扰?毫无疑问北京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的好与坏、美与丑、平台与瓶颈、机会与挑战,都无需我细说,但我觉得作为中大人,应该有一种中山先生所说的“做大事”的理想抱负,应该有一种“不拘小节”的生活作风,也应该有一种超脱于个人物质享受的家国情怀。
在北京我们需要脚踏实地,更要常常仰望星空,想想自己最初的梦想,想想自己心中的那份情怀,想想北京能够提供的大平台、大格局、大视野。今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它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之年,是全面依法治国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真正开局之年。我们在这么重要的一个历史性时刻来到了北京,理应拥有无比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荣誉感。当然,每个人对北京的理解和对自己的定位都可能有所不同,但我还是想对一起选择了北京的伙伴们说:既然选择,风雨兼程,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个时代的机遇,珍惜北京这个广阔的平台,不忘梦想初心,永葆奋斗之志,不待扬鞭自奋蹄,在北京收获自己绚丽多彩的人生篇章。用香港中文大学沉祖尧校长送给毕业生的一句话来和大家共勉——“不流俗、不盲从、不负此生!”
最后,请允许我作为代表,再次向千里迢迢来看望、关心我们的母校领导和老师,向在北京默默为我们搭建平台、传授经验、予以指导的校友前辈,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祝福,谢谢您们!也祝愿此次论坛圆满成功,祝愿所有校友在北京工作顺利、生活愉快。